《“朋友圈”里,细听民声,巧解民忧》
在日常微信浏览中,我们总能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信息:“小区又停水了,这是今年的第N次,大热天的,没水怎么活?”或者“我家的庄稼怎么了?为何一直长不高?”还有“急需知道某某在哪里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分享,其实都是基层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窗口。
在当今社会,干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朋友圈”已然成为基层工作的新平台。不少基层都加入了服务对象的微信,能够随时查看他们的“朋友圈”,从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遇到的困难。
“朋友圈”,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当他们看到田地里的庄稼出现问题时,会通过“朋友圈”表达焦虑和担忧。这时,基层不能只是浏览而过,而应该积极回应,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能自己解决的当然最好,不能解决的也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寻求帮助。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解决,都是对群众幸福的贡献。
“朋友圈”也是干群互动的新平台。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朋友圈”动态下的点赞和评论,因为这能带来被认可的满足感。基层在休息时间多翻翻群众的“朋友圈”,点赞、评论他们的喜事、好事,能让群众感受到员的关心与关爱。面对群众的困惑和忧虑,适当地劝解和开导,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却能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朋友圈”也能成为宣传的新阵地。基层员通过与群众的“朋友圈”互动,宣传当地的惠农和措施,能够加深群众对的理解和认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朋友圈”是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是细听民声、巧解民忧的新阵地。基层员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