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同一位五年级的小友一起玩了个成语接龙的游戏。我们一同在白板上一一写下以“穷”字开头的成语。“穷困潦倒”“”“穷追不舍”“”……当写到“穷图匕见”时,他提出异议,说应是“穷途匕现”。我询问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他解释道:“就像走到路的尽头,没有退路了,然后突然看到一把。”
他的想象力让我惊叹,但这一解释并不准确。实际上,“穷图匕见”这个成语源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话说秦国压境,逼近燕国,燕太子丹焦虑万分,与上卿荆轲共议对策。荆轲提议刺杀秦王。计划是带着因得秦王而逃亡至燕国的樊於期的人头,以及燕国肥沃之地的地图,以此骗取秦王的信任,趁机刺杀他。燕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于是荆轲前去游说樊於期,并坦言此举一举两得。樊於期深感此计可行后自刎而死。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入秦,与秦王见面时,当秦王展开地图时,藏着的便显露出来。荆轲随即行刺,但秦王机敏逃脱。这便是“穷图匕见”的由来。它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真相或目的就会显现出来。千万不要将其与“”混淆。“图”并非“途”,“见”读作“现”,“匕”则是上声 bǐ 。切记其准确读音和用法哦。关于成语背后的故事,《战国策·燕策三》有所记载:许多人都知道此行荆轲将不复返的事实都穿上了白色衣服为他送行来到易水边上更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歌声。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死的征程。他的悲壮赴死和最后的穷图匕见都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关于荆轲是恐怖者还是英雄的问题争论不一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都改变不了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引人深思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