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剧集类衍生品”正在成为新兴潮流消费品。随着数据的公开,一系列热门剧集通过衍生品创造了惊人的销售额。如一部古装剧仅在电商店铺就实现了超过3500万元的销售额,还有更多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联名实现了更高的销售额。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揭示了剧集衍生品背后的商业模式和成功原因。
剧集衍生品的诞生过程充满创意与策略。IP方会筛选出适合开发衍生品的IP,通过授权合作,将其推向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与观众之间存在强烈的情感链接。例如,《莲花楼》中的江湖经历和情感纠葛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观众难以从人物故事中走出。这种“上头”的感觉促使观众更愿意为心爱的角色和故事付费。
在产品开发方面,服饰、抱枕、文创等轻体量产品仍然是所有剧集都会涉及的品类。市场趋势性品类如卡牌、手串、拼装玩具等也备受关注。针对联名授权,剧方会选择与IP调性相符的品牌,以扩大影响力和销售范围。《七时吉祥》与“喜姐炸串”的联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售卖方式上,衍生品分为现货、预售和众筹三种。销售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开发周期和剧集的不确定性。例如,手机壳、鼠标垫等快速制品可以采取现货方式,而盲盒、手办则需要更长的制作周期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多采用预售或众筹方式以降低积压风险。
目前,国内剧集衍生品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认可度、实现长线开发价值是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优质且具有长线商业价值的IP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像《甄嬛传》这样的IP通过商业消费品与用户的接触,能够增加大家对IP的感情并实现转化。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IP出现。
剧集衍生品市场的兴起,不仅展示了新的商业模式,也体现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文化消费的多元化趋势。从采访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开发方还是消费者,都对这一市场充满期待和信心。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行业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剧集衍生品市场将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新京报记者 张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