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俗语“乌进弗乌出”,描述了一种看似愚蠢实则精明的人,他们善于取得财物而不愿付出。仿佛那“财郎”看上去呆头呆脑,实则内心精明,只懂得收取而不愿分享。
这一说法,源自《吴下谚联》。书中记录的“鹅进弗鹅出”,已经成了坊间流传的俗语。王有光,这位青浦的读书人,用读书的例子来解释这一俗语。在他看来,“鹅”象征着对学问的钻研达到迂腐的程度。他鼓励人们像“书蠹头”一样钻研学问,不深入钻研则学问无法增长;而一旦学问有所得,则自然会有所收获。而当学问贯通,左右逢源时,便自然能够有所成就。学者既要担心自己无法深入钻研,也要担心自己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俗语的原意其实在苏州和松江两府人中流传时,更多地带有批评和讥笑的意味。他们称迂腐之人为鹅头,只想得到而不愿付出。但鹅头虽然看似迂腐,却也明白只进不出的道理。
有趣的是,当这个俗语传到崇明岛时,它变成了“乌进弗乌出”。崇明话中的“戇”被称为“乌”,使得这个俗语的音调与原本的更接近。我们崇明人在“乌进弗乌出”前面加了“只”字,强调“进”“出”的对比性,使俗语更加生动且富有韵味。仿佛眼前出现了傻乎乎但稳定的形象,只知道进却不知道出。
《崇明方言大词典》将“只乌进弗乌出”写作“只务进弗务出”,解释为人只知道获取而不愿付出。虽然字音有所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这一俗语在崇明岛广为流传,用以形容那些只知索取、不愿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