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要,莫过于修身立命。真正可靠的就是不断地修炼自己,这是我们终身要践行的根本。
在人们的认知中,“圣人”一词往往与至高的道德和智慧相联系。就像人们首先会想到“至圣先师”孔子,他被赞颂为贯通古今、德行与天地齐高的理想人物。那么,究竟何为圣人?能否有明确的标准来描绘他们的形象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及“圣人”二字高达二十八次,他给出了两个原则来定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结合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以及老子的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尝试为圣人描绘一个生动的“画像”。
首先是“道冠古今”。孔子不辞辛劳,将一生所学贯通于《易经》的传授之中,形成了我们熟知的“道”。从太极出发,阐述天地大道和做人之道。孔子的学问并非高高在上的独门秘籍,而是将学问隐藏在大道之中,推广给每一位愿意学习的人。正如孔子所强调的藏道于民,他把大道从高位推向平民,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修炼走向圣贤之路。
再来看“德配天地”。《易经》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德是根本。孔子更是强调天人合一,只有通过道德才能实现。修德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任务,修正自己的德行,使之合乎天道,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现代人往往忽视了孔子的真正意图,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道德。他站在人道的立场,发扬易学,提倡人应该致力于天人合德。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做事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这才是真正的无为无不为。圣人所做的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他们不会违反天道。这也是老子所强调的“道”。顺应自然规律,做得合道,才能够真正地达到无为的境界。
“行不言之教”。孔子主张身教重于言教,提醒弟子们不要过分依赖他的言教。真正的教育并非仅仅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行动来传达。天虽然不说话,但其运行不息、生生不息的特点正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观察现象,领悟其中的道理,到处都是学问。
放眼当今人类社会,各种弊端日益显现,离圣贤之道似乎越来越远。但作为普通人,我们仍有机会走向圣贤之路。只要我们能自觉,用心观察现象,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时凭良心、合天理,人人皆可为圣贤。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修德以应天。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人生的真谛和方向。
【课程推荐】曾仕强:易经真的很容易视频课程。购买链接:¥64(非实物图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你将更深入地理解圣贤之道和人生的真谛。
圣人高大而通达天理,又能以身作则践行其道,不会留何后遗症。作为普通人,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修炼德行,应天而行,追求圣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