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末夏初的季节交替,大量海鲜尤其是贝壳类海鲜纷纷上市,引发了众多食客的尝鲜欲望。在选购过程中,消费者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部分买回家的海鲜出现了“减肥”、缩水情况。
记者在肇周路附近的水产摊位进行探访,观察到蛏子、蛤蜊等各类水产品。购买了一斤蛏子后,发现挤压出的水分竟然占据了原重量的相当一部分,使得原本饱满的蛏子重量大大减轻。面对记者的观察,摊主和老板娘纷纷表示蛏子离不开水,挤干水分的蛏子将失去生命力。
随后,记者来到沪北某颇具规模的水产市场,向长期从事蛏子生意的张老板探询原因。张老板透露,蛏子在运输过程中会被要求清洗掉身上的泥巴,以保持外观的清洁。而更为关键的是,清洗用的水中盐分含量较低,这是为了让蛏子增重。张老板进一步解释,这种增重的方式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一般每次浸泡都会降低水里的盐分,使得蛏子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增重10-30%都是可能的。
专家指出,除了蛏子,经营贝壳类海鲜的商家通常都会采用这种增重方式。而浸泡水的盐分控制是关键,过低会导致海鲜死亡,因此商家会巧妙控制盐分的含量。这也导致了现在菜场里真正的“泥蛏”已经很难觅得,大部分都是经过浸泡后重新包裹泥巴的“假泥蛏”。
对此现象,专家建议消费者选购海鲜时要选择大型专业水产市场或商超,并注意观察。对于过分饱满的海鲜要慎重考虑。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也呼吁,应制定海鲜浸泡的行业标准,包括水质要求、浸泡时间、盐分含量等,以便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不仅要关注外观,更要留心其内在质量。过分追求外表光鲜的产品可能会让你花了冤枉钱,而且这类海鲜的鲜美程度、营养成分和口感都可能受到影响。希望商家能够诚信经营,消费者也能够明智消费,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