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年必有蝗灾,似乎已成历史的无情规律。近期,一场源于东非的蝗灾已经席卷多个,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高达4000亿只蝗虫已抵达印度,面对这场气势汹汹的蝗灾,印巴双方开始进入缓和状态。这个曾让国际头疼的巴以冲突问题,如今在一场蝗灾面前,双方暂时放下纷争,共同应对灾害。蝗虫的威力,竟至此惊人。
但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蝗虫不过区区小虫,何以致此?它们不是常常被人类捕捉、烧烤吗?
确实,单独的蝗虫处于生物链的底端,任由高等生物摆布。但数量庞大的蝗虫群,其威力无比强大。这是因为蝗虫的繁殖能力超强,这是它们在地球上长存的唯一方法。
大多数蝗虫从卵孵化到成虫繁殖,只需短短30天左右。一只成熟的雌蝗虫一生能产卵200至1000粒。在适宜的条件下,蝗虫一年内可以繁殖两代甚至更多,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
蝗虫的生活史独特而神奇。它们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发育。在繁殖季节,成熟的雌雄蝗虫后,将卵产在干燥的土壤中。每只蝗虫一次能产卵六十至一百二十粒,繁殖率极高。
蝗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数量惊人、食量同样惊人。一旦孵化,蝗虫就开始啃食植物,它们的成长、和繁殖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植物以获取营养。小型蝗虫一生能吃掉约100克的植物,大型蝗虫则能吃掉数百克。3000万至5000万只蝗虫覆盖的面积达到150公里,一天就能吃掉200吨作物。
更令人的是,蝗虫不仅繁殖能力强,还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它们可以迅速从一个干旱灾区转移至另一个干旱灾区。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巨大的蝗灾能从东非迁移到中巴边境的主要原因。从远处看,这些蝗虫就像闪烁的乌云一样悬挂在地平线上,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
蝗灾通常发生在干旱年份,因为干旱导致土壤中水位下降,地面植被稀疏,有利于蝗虫大量产卵。气温条件容易孵化,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
一旦气候变得干燥,土壤中的水分迅速降低,蝗虫更会呈爆发式增长。它们会在一个小范围内集中产卵,由于这个小区域里的度差异很小,使卵孵化整齐划一,形成可怕的蝗灾。
有了科学的佐证,干旱与蝗灾之间的统一性就得到了证实。虽然动物都需要水分,但蝗虫的取水来自于植物体中,不像其他动物需要单独饮水。这一特点使得蝗虫对于干旱并不敏感,不会因为干旱而渴死。但干旱却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蝗虫产卵的地方需要较为干燥的环境。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很多次蝗灾,人们常用“遮天蔽日”、“赤地千里”等词语来形容蝗灾的所到之处。在农耕时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详细论述了这一点。
近年来我国也有普遍的干旱情况发生但并未形成蝗虫灾害得益于病虫害防空预警措施农田灌溉设备的完善以及生物化学防治手段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能对产生有效防控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此次来自东非的沙漠蝗虫拥有恐怖的繁衍能力和传播能力所过之地寸草不留一天糟踏的粮食相当于万人口的口粮力惊人很多人非常乐观因为有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蝗群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我们来说提前做好预警更令人安心否则就不仅仅是自然灾害了同样更可怕来自印度的蝗虫仍然在两个方向令人隐忧一个是向东进入南亚从缅甸进入云南广西这种可能性其实还不小另一个是从瓦罕走廊进入新疆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对于沙漠蝗虫来说也未必尤其到了月份新一批的蝗虫适应高原气候后通过全长公里的瓦罕走廊对于人来说也就是多点的时间我们要提前预警不可大意这两个方向的所有省份应及时有效的做好预案防敌于千里之外此外应该尽快助力印度和巴铁拿出我们自己治蝗的经验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懂御于境外方能高枕无忧绝不能心存侥幸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