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寓意及道理

2025-03-1510:37:54常识分享0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早已习以为常地面对学生们千奇百怪的“找茬”。

比如,当学生们读到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时,他们会好奇地问:“下雨时真的会有星星吗?”读到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他们又会疑惑:“哪个会在半夜敲钟,难道不怕打扰旁边老百姓的休息吗?”再读“月黑雁飞高”,他们还会纳闷:“最后一句不是说大雪天吗,雪天里怎么会有大雁高飞呢?”

这些看似有些抬杠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小朋友们的天真疑问。就拿第二个关于半夜敲钟的问题来说,就连古代的文学家欧阳修也曾困惑,因为他不了解苏州当地的习俗。至于第三个问题,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被其困扰,并写诗调侃。甚至在今天,一些北方地区的人们也表示在雪天看到大雁高飞是常有的现象。

尽管我能回答上述这些“找茬”,但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质疑,却难倒了我的同事。这个问题来自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授一篇传承了2000多年的经典作品《鹬蚌相争》时,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嘴都被了怎么说话?”这个问题似乎很棘手,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讲述的是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谋士苏代去劝赵王不要出兵的故事。苏代通过讲述《鹬蚌相争》的寓言来说明如果燕赵两国相争,得利的是秦国。寓言故事中,河蚌在晒太阳时被水鸟咬伤,它赶紧闭上外壳导致水鸟的嘴被。随后展开了一段对话。这个寓言故事虽然富有教育意义,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水鸟的嘴被了,它如何与河蚌对话呢?

虽然这是一个有趣的质疑点,但关于《鹬蚌相争》的争议并不止于此。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有人提出,并且一直存在争议。那么为什么课本没有删除这个寓言故事呢?原因在于它的价值所在。

我国的寓言故事虽然众多,但像《鹬蚌相争》这样通俗易懂且寓意深刻的并不多。这个故事能够很好地向孩子们解释“渔翁得利”的道理。其在文学性方面极强,对于孩子们学习如何描写对话、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作为一部国别体史书,其史学和文学价值都很高。老师在教授这个故事时,也会介绍到这本书的背景和价值。

了解了这些背景和价值所在,大家或许就能理解为何《鹬蚌相争》没有被删除的原因了。那么历史上编订《战国策》的史学家们以及历朝历代的学子们都没有发现这个不合理之处吗#为此困惑良久学生们想对此进行探讨发现大家的意见呢?其实并非他们未发现这一问题而是他们并不在意。从先秦文学开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在探讨事物背后的规律为了说明这些规律谋士们经史学家们采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只要背后的道理能被接受他们通常不会过分质疑这并非不严谨而是文学表现形式的特点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古人的做法确实有其道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讨论交流共同寻找答案并共同提高认知水平并寻求教育上的新突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