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原本用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深浅之分,现在常用来赞扬一个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的造诣深厚。
故事源自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孔子曾比喻,就像建筑一座房子,有些人只登堂而未入室,子路的学问虽有所成,但还未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经过孔子的指点,子路不断精进,终于抵达了更高的境界。于是,“登堂入室”便成为了描述学问或技能达到一定境界的成语。
【释义】意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上说得通。也表达了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在卫国任职,然而卫灵公却给子路一人安排了,对其他学生则不予理睬。孔子认为这种做法名义不正,因此带领学生们离开了卫国。后来卫出公继位后,邀请孔子辅政。孔子强调只有名义正当,才能成就大事。这便是这一成语的由来。
【释义】形容态度坚决、意志坚定的人。这种坚定不仅仅是表面的勇猛,更是内心的一种决心和坚持。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自比箭矢,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读书学习。然而孔子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有勇有谋,而单纯的勇猛是不够的。当子路询问孔子关于三军统帅应该依靠什么样的人时,孔子明确表示他不愿与那些只有勇猛而无智谋的人一起战斗。这一成语正是用来形容那些态度坚决且有智谋的人。
【释义】形容内部发生、的状况。也用来比喻或内部的混乱和纷争。
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康子滔天,为了扩大势力想吞并附近的小国颛臾。面对这样的情况,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去求教孔子如何应对。孔子批评他们未能阻止季康子的行为,并指出治理应关注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而非担忧土地和人口的数量。孔子警告说季康子的祸患可能源自内部,而不是外部的颛臾。这个成语便是用来描述这种内部矛盾引发的和状况。
【释义】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后未经核实就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暗示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会导致误导和混乱。
春秋时期有个叫毛空的人喜欢听小道消息并在别人面前讲述这些消息。有一次他听到了关于一只高产鸭和一块巨大肉的消息然后告诉了艾子这些听起来离奇的事情未经核实就被毛空传播开来引发了一场笑话后来这个故事成为了道听途说的经典例子提醒人们不要盲目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造成误导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