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2025-03-1802:06:08常识分享0

首次接触到小学生的家长常常面对一种困境:他们的孩子好动,难以自我约束,甚至与同龄玩伴产生肢体冲突。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不得不频频向老师道歉并寻求解决办法。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屡见不鲜。

回想我女儿刚上一年级时,班级里就有这样一名男同学。据我女儿描述,这名男同学几乎每天都会与另一名同学发生冲突,表现得十分冲动且无法自我控制。每次被带回家教育后重返学校,情况依旧没有改善。有趣的是,这位同学在每次测试结束后,面对不理想的成绩,会自发地自言自语,表达对自己成绩的不满和对自我的质疑。这种表现被一些同学视为怪异。

在心理学领域,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被称为“自我语言”。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2至7岁的阶段,他们会发展出这种自我语言。这种语言表现为即使没有听众,他们也会谈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语言会在他们的心理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是由语言、标志和符号等心理工具中介的。这意味着,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会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这些活动,并逐渐将这些活动内化为心理过程。例如,当甜甜丢失玩具时,父亲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她回忆可能的地点,最终找到玩具。这一过程中,父亲解决问题的方法被甜甜内化,成为她自己的策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就是内化机制。也就是说,孩子最初是从他人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发展,然后将这些模式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指导自己的心理活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而2至7岁是心理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正如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言:“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我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面临困难时,他们会借助自我语言来解决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自我语言会逐渐变为不出声的言语,指导他们的心理活动。例如,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小主人公马飞在困境中自言自语,重复父亲的建议,最终成功逃生。

为了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研究者发展了“自我教学训练”来帮助冲动型儿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示范如何一边完成任务一边使用自我语言,然后引导孩子模仿并完成任务。自我语言训练还可以应用在认知学习上,帮助孩子发展认知策略。长期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还能将这种能力泛化到其他任务中。

自我语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自我语言发展,通过训练和引导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语言,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