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重写如下:
在紧张刺激的游戏过程中,许多玩家对于30帧的画面感到“卡成PPT”,在电影院里,观众却能够沉浸在每秒24帧的画面中,并未感受到画面卡顿。这种差异似乎难以理解,为什么帧数更高的游戏反而让人觉得不流畅呢?
**电影与游戏的流畅度差异**
尽管电影和游戏都以帧数来衡量每秒钟画面的更新次数,但两者的流畅度感受却大相径庭。电影每1/24秒定时播放下一帧画面,每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画面流畅度是一致的。
相较之下,游戏中的帧生成速度却不稳定。由于场景和显卡负载的不同,一秒钟内可能渲染出不同数量的帧。例如,前0.5秒可能渲染出20帧,而后0.5秒仅挤出10帧。这种帧时间的不均匀分布导致画面流畅与卡顿的对比更加明显,从而加剧了玩家的不适感。
**从电影帧看流畅度与清晰度的对比**
电影诞生之初,每秒拍摄/放映的帧数并没有固定标准。经过对画面质量与拍摄成本的综合考虑,才逐渐形成了每秒24帧的主流电影速率。这其中,大脑能够将24帧的画面拼接成连贯动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每一帧并非瞬间的切片,而是微小时间内的光影流动。我们观看24帧的电影时,实际上是每秒以24次的速度体验24段“时间流动的轨迹”。这种流动感使得画面的不连贯性被大脑自动弥补,从而营造出流畅的观影体验。
与此不同,游戏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由显卡清晰渲染出来的。在晃动画面时截图,每一张截图都是清晰的。这种绝对的清晰度了所有的运动断点,使得卡顿现象更加显眼。
**观影与游戏的互动差异**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观影是单向的接受过程,观众无需与电影内容互动。即使错过一帧画面,也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相对而言,游戏则要求玩家的手眼协调。玩家不仅需要及时获取屏幕上的信息,还需要针对游戏中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在一些快节奏的游戏中,操作的延迟和画面的低帧率叠加起来,就会成为玩家眼中的卡顿。
从24帧到30帧的差异,反映了两种艺术形态对“真实”的不同诠释。电影通过模糊制造连贯性,而游戏则通过精确追求沉浸感。对于游戏玩家来说,120帧或许才是流畅的起点。未来电影也会逐渐拥抱更高的帧率,或许有一天,它们会在更高的帧率上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