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一词,初意为厌恶听闻某些话语或事情,被用来比喻那些不求名利、隐世独立的行径,带有些许贬义。但人们渐渐将这个词语的意义进行转化,衍生出了"洗耳恭听"这个表达。它的语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贬转褒,成为了一个敬辞,表示的是认真仔细地聆听。
这一词源于西晋皇甫谧所著的《传·许由》。书中记载,尧帝欲请许由出山担任九州之长,然而许由对此深恶痛绝,觉得这是对他清白的耳朵的玷污,于是他前往颍水边洗耳。偶遇老友巢父牵牛经过,许由将事情的原委告知巢父。
巢父听后,选择将牛牵到上游饮水。巢父认为,如果许由真心避世,就应该深入高山深谷,避开人群的打扰。而现在他在人间游走,却又故作清高,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虚名。他担心许用颍水洗耳的行为会污染干净的颍水。
后人从“洗耳”这个词语中截取与“洗耳干净”相关的部分,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十分谨慎认真。再在其后加上“恭听”,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专心倾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个词语后来成为了广为使用的褒义词。
如在元代文人周权的《秋霁》诗中,“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便体现了这种专心倾听的敬意。自此,“洗耳恭听”作为一个固定成语,其意义明确且被广泛使用,而“洗耳”的初义逐渐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