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常品尝奶奶制作的凉皮,那时的味蕾如同一张白纸,因此我对凉皮最初的记忆格外深刻。
蒸制凉皮的工序我已经记不清,只记得奶奶蒸的凉皮上刷的那层黄亮生清油,就像三月菜籽花一般金黄。那浓浓的清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家里的味道
奶奶制作凉皮汁水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她将线辣子炕香后舂碎,大蒜加盐捣成茸,装入盆中放入辣子面。锅里倒入菜籽油,烧得冒青烟时,起锅泼在盆中辣子面上。伴随着“滋溜”一声响,和着被菜油激香的蒜香,香味弥漫满屋。然后加入凉开水、盐巴、自家酿的柿子醋,便调好了汁水。
凉皮晾凉后,切成1厘米宽的条,盛入碗中,浇上汁水,加入焯好的时蔬、胡萝卜丝或豆芽,最后撒上炕熟后擀碎的白芝麻。
奶奶做的凉皮香辣酸爽,尤其在北方漫长的夏季,它的地位简直无法替代。随着年纪增长,我更多地品尝了妈妈制作的凉皮。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境不宽裕,妈妈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但她性格要强,甚至干体力活也要与男人争锋。每次和爸爸一起下地干活,干到中午回来,她总能迅速让家人吃上饭。就连制作麻烦的凉皮,她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妈妈做的凉皮与奶奶的不同,她称之为“懒凉皮”,没有面筋,做法简单。将面粉调制成稀稠适度的浆,蒸锅烧水,在凉皮箩箩上刷油,舀入面浆摊匀后蒸制。出锅后晾凉,切条装碗。
妈妈在调味上继承了奶奶的做法,也有一些自己的改进。例如制作油泼辣子时加入姜片、花椒粒炒香,蒜水、醋水、油泼辣子等的调制也更加精细。
难忘的经历
十年前,我在四川发现了一家凉皮摊,对于吃着凉皮长大的我来说,吃凉皮是一种思乡之情。我的山西籍同学伟明也被这碗凉皮吸引,他决定跟我一起去我的老家陕西学习制作凉皮。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到达陕西韩城。经过几天的软磨硬泡,我们终于说服了摊贩老板教我们制作凉皮。老板强调做凉皮很辛苦,为了考验我们的毅力,他让我们先做“吃苦测验”。那一次,我们顶着烈日施肥,虽然累得快撑不住,但为了学到手艺,我们坚持到了最后。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何时,只要顶住了困难,一切都会过去。
小镇夏庙的凉皮
在陕西华县,我最难忘的是小镇夏庙的一碗凉皮。它是我吃过的凉皮中最美味的。小镇繁华已散,唯有一家凉皮摊前依然排队,与周围冷清的街道形成强烈反差。我第一次去夏庙赶场,就迫不及待地排队品尝了这碗凉皮。它的美味征服了我的味蕾,让我难以忘怀。
背井离乡的日子里,很少有机会吃到妈妈做的凉皮。在成都,我偶尔会寻找陕西凉皮的味道。我尝过各种口味的凉皮,但最怀念的还是那种家乡的味道。
陕西凉皮分为米皮和面皮两大类。面皮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包括和面、洗面、蒸制等步骤。调料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如辣子油、香料水、醋汁、蒜水的调制。
调制面皮时,会加入切好的面皮、面筋以及各种调料,如辣子油、盐、味精、蒜水等,搅拌均匀即可享用。
每当品尝到一碗美味的凉皮时,我就会想起家乡的味道、亲人的思念以及往事的追忆。这种感觉就像一首歌词所写的:“哥抽的不是烟,抽的是寂寞。”我想说:哥吃的不是凉皮,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