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崇尚中正敦厚,稳重大方。实际上,《周易》崇尚刚阳之美,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也视“险”为美,认为富贵险中求,要敢于面对、善于驾驭利用险境。险境之美,带有不稳定的动态之美。
杨守敬在品评《龙藏寺碑》时提到,“险峭”是另一种风格之美。书法史上,父子书家众多,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及其子欧阳通等。欧阳通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而且在险峭程度上有所超越。
窦泉的《述书赋》中提到:“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欧阳询欧阳通,世称“小欧”,以“善学父书”著称,他传承了父亲的险峭风格,特别是在《皇甫诞碑》的险峭上有所个性化。王嫱《艺苑卮言》指出,欧阳通的《皇甫君碑》较之其他碑更为险劲。
历来的鉴赏品评都肯定了欧阳通突出的险峭之美。如董遘在《广川书跋·欧阳通别帖》中评价道,欧阳通的书法笔力劲险,尽得家风,惊奇跳骏,不避危险。同样地,险劲峭厉的代表作《道因碑》也被何绍基称为“逼真家法”。
将欧阳通与其父相比,有人评价他“瘦怯”,有人认为他“丰浓”,或认为他在险劲上有所超越……联系其《道因碑》,可以概括二者的区别如下:
一、欧阳通的书法变欧阳询体势的纵长为横扁,整体章法上微带隶书遗意。
二、他的起笔多露锋直下,锋芒毕露,用笔点画上,比欧阳询更为险峭英锐。
三、右弯钩同样地向外抛出,但出锋更为尖利;左部之撇也反向上钩出,这都使铦锐倍增。
《道因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碑》,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该碑计三十四行,行七十三字,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欧阳通(?--691),字通师,潭州临湘人,欧阳询第四子。
四、欧阳通的横画中段往往较细瘦,有些笔画的转折处也往往顿挫太重。有些横画的末尾,有似于隶书收笔的波挑,或如北碑收笔的斩截成方。
五、从结体上看,欧阳通的美中不足十分明显,如结构局促。欧阳通《道因碑》的险劲峭严之美、古意隐然之趣应予以较高评价。对此,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中既有肯定也有指出其不足。
再回眸书法美的历史流程,可见险峭之风由来已久,且颇为可观。“不稳”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是一种险绝之境。追求艺术风格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