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养殖场与鱼塘(水库)通常被认为是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典范。当养殖场的粪污(包括粪便、粪水、废水、污水等)排放量过大时,进入鱼塘(水库)会导致水质严重恶化。这不仅会大量消耗氧气,影响鱼虾的正常生长(以四大家鱼为例,塘角鱼除外),产生臭味,还可能导致禽类疾病频发。这种情况不仅会干扰正常的鱼虾养殖,还可能使养殖场面临环保部门的监管和整改要求。
面对这一难题,许多养殖场因配套的鱼塘(水库)水域面积广阔,传统生化曝气处理系统的投资及运行费用难以承受。幸运的是,微生物处理技术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低廉的处理成本,每立方水体的费用仅几毛钱,且几乎无需额外设施投资。通常只需15-25天(严重者可能需要40-60天)即可显著消除黑臭水体和臭味,淤泥自动清理,水质变得清澈,适宜鱼虾养殖。
为了保持鱼塘(水库)长期的水质清新,只需定期间断性或连续性少量加入特定的菌种。具体操作如下:
购买“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每包1kg,市场价格约45元/包,可处理废水40-100立方。将1kg红糖加入20kg温水中(约35℃),激活24-72小时备用。
处理前,需尽量减少新的粪污水进入待处理的池塘。每1000-2000立方水体(含淤泥深度)使用一包激活的“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每天一次,连续使用7天。随后每3天使用一次,持续15-25天(视水质变化而定)。
喷洒激活菌液时要尽量均匀,小面积可直接泼洒,大面积可使用水泵+水枪,超大面积则可用船体喷施。在日平均气温20℃以上的情况下,一般无需额外曝气设施。
处理实例显示,黑臭的粪污池在处理12天后水质开始变得清爽。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淤泥上翻区域逐渐变小,水色变淡,水生植物逐渐存活,水质逐渐达到养鱼的标准。
对于养殖废水排放标准有明确规定,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限制。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以应对环保部门的抽样检测,可以使用“养殖污水快速除磷清水剂”,但这会增加处理成本。
幸运的是,通过使用“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可以在不使用曝气的情况下同时降低粪水中的COD、氨氮和总磷。全程处理成本一般在1元左右/立方。对于曾经的粪水池,通过这一处理可以变成可以养鱼的清澈水体。
广西桂林一家养殖场的实例展示了这一技术的实际效果。通过处理,曾经的臭气熏天的粪水池如今已经变成可以养鱼的水体。未来,只需在年滴入激活的“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即可维持水质的清新。这种技术的使用消除了环保监测中的COD、氨氮、总磷问题,全程无需曝气和人工辅助,成本低廉。你的粪水池经过检测合格后,不仅可以养鱼,还可以避免环保问题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