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长地久
谈及《道德经·第七章》之精髓,莫过于“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世间之长寿,似与天齐,高天长寿,大地悠久。其之所以长盛不衰,不在于其自生的念头,反在于无生无死之境。
天地之间,无私无别,无先后内外之分。这种无私之念,使得天地能够处处利益他人,赢得众人之支持,进而实现自身价值。此种理念,对于人类社会亦有着深远的启示。
二、功成身退
《道德经·第九章》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理念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如同拉满弓弦后需松开,事物达到极致时亦会走向反面。古人言:“有功而能谦者豫”。范蠡三次功成身退,不执着于权力和金钱,淡泊名利,最终得以长寿。这告诉我们,适时地放下,是一种智慧。
三、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提到:“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人们在得到宠爱时会感到惊慌,失去时亦会不安。这是因为我们将名利看得过重。若我们能放下这些荣辱,就不会再受外界的影响,不再徒增焦虑。
四、虚怀若谷
源自《道德经·第十五章》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形容一个人豁达谦虚。如同山谷深广,容纳万物,无论污浊或纯净,都能包容。这样的人心胸开阔,自然远离烦恼与痛苦。
五、知雄守雌
《道德经·二十八章》中提到:“知其雄,守其雌。”雄动雌静,雄刚雌柔。真正的强者知道称雄的好处,却保持弱者的特性。他们甘于居人之下,谦卑自处。守雌并非成为弱者,而是隐藏锋芒,与人相处让人如沐春风,避免树敌,避免危险。
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里的“天网”指的是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虽然看似宽疏,但却不会漏掉任何东西。人们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约束,必须遵循这些规则,考虑到后果,不可心存侥幸。否则必然面临惩罚。
七、知止不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提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要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贪心会追求过多,伤及自身。《四书集注》中提到:“适可而止就是不贪心。”因此人要懂得控制欲望,修炼心性,恰到好处地生活才能常乐平安。希望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与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