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2025-03-2003:01:36综合资讯0

尖底瓶是古代陶器的一种独特样式,其底部呈尖锐的圆锥形。这种形式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尖底瓶中可以见到。

唐代的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是一种备受瞩目的瓷器。它的特色在于底部的玉璧形状,即在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给人一种精致典雅的感觉。这种造型在当时的越窑、邢窑、长沙窑等各大窑均有出现。

谈到瓷器,我们不得不提其足部形式。足是陶瓷器底部以下类似腿的支撑部位。早期的陶器足部以鼎的三足为代表,其形状多样,包括柱形、锥形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足和圈足相继出现,其中圈足是最常见的足形。还有袋状足、高足、珠足等不同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陶瓷器的足部形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实足是一种实心的足部形式,常见的足形有饼形足等。清康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就采用了这种足形。饼形足是一种圆形底座,外壁与器身间有明显的转折,足壁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这种足形在六朝至唐宋的壶、罐、瓶、碗等器物中广泛使用。

明宣德青花蕃莲纹卧足碗的卧足是其特一。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这种卧足多用于明清时期的碗上,鸡缸杯和少量瓶等器物也有这种足式。

高足则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各种形状,包括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以及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高足的形式一直在演变和变化。

清康熙五彩人物纹盘的双圈足是其独特之处。这种双圈足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圈足略浅,由外圈足支撑,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

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的柱形足是其独特之处。这种足形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器腹,一般由3至4个组成。还有蹄足等形式多样的足部设计,如明正德青花飞龙炉的蹄足,其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在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