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关于唐代文献中直接提及“圌山”(镇江圌山)的内容,目前并未发现广泛知晓的明确记载。通过一系列间接的史料和研究,我们可以到一些与唐代和圌山相关的蛛丝马迹:
在镇江当地的研究资料中,南朝刘宋时期的征北参军管法祖曾镇守“谯山”。另有说法认为谯山即是圌山。江淹的《陆东海谯山集诗》描绘的“长岳”、“丹山”等景致,亦被推断为镇这座山。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诗人江淹的诗作中已隐含对圌山的描绘。
至于唐代文献中对圌山的直接记载较为罕见,但在中唐时期权德舆的《祭海陵李少府元易文》中提到了易与卢群隐居谯山的经历。《全唐诗》中的某些诗篇亦间接提及圌山或与镇江相关的山景。例如,卿的《登润州万岁楼》中的“垂山古渡”被部分学者认为是镇江附近的谯山。而在唐代的《魏碑》中,也提到了与圌山相关的内容。至于“圌山”之名正式出现的时间,可能是唐末南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徐铉在《送客至城西,望圗山,因寄浙西府中》的诗作被认为是较早以“圌”名山的作品。尽管此处的“圗”字被认为是误写。
在唐代以前,镇江圌山曾是长江入海口的重要地标。随着历史的变迁,宋代曾在此建寨称“圌山寨”,明嘉靖年间更是派遣镇守并设立“游兵厅”。至清代,逐渐改称“圌山关”。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丰富深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