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品味橘子文化——关于橘字的古今谈
金秋时节,正是橘子飘香之时。在谈及人们的水果“橘子”时,常听到有人写作“桔子”。在我心中,“橘”字始终占据正位,“桔”字则似乎成了俗写。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橘”(jú)与“桔”(jié)二字,在现代汉语中都被视为规范字。在诸多方言中,二者发音相近,故在口语传诵中,“桔”字常被用作“橘”字的简写。尤其在商家书写时,为了简便快捷,“桔”字的使用频率更高。汉字演变过程中,常有因约定俗成而诞生的俗字,这些字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被接受并广泛使用。
关于“橘”字何时开始被写作“桔”,这个问题我曾在日常生活中未曾深究。在研究宋人周必大的文集时,偶然读到的一篇短文解答了我的疑惑。《平园续稿》中提到:“橘洲在湘江中,因膏润之地宜橘而得名。”文中还提及了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将橘子洲的“橘”写作“吉”的现象。周必大的记述显示,在宋代,“橘”与“吉”二字因方言发音相近而被混淆使用。伪传的《橘传》中也出现了将“橘”写作“吉”的情况。这说明在宋代,不仅地名橘子洲的写法有所变化,作为水果名的“橘”也开始被写作“吉”。
那么,“橘”为何会变为“吉”,进而演变为现在的“桔”呢?除了方言发音的影响,我认为这也是人们对舍繁就简的追求所致。繁体字“橘”笔画繁多,人们在书写时倾向于选择更为简便的“吉”。而为了区分桔梗的“桔”,人们为“吉”字加上木字旁,形成形声字。汉字中形声字占比较大,音旁为这个汉字起到了注音的作用。这种文字增殖的现象在汉字史上并不罕见。如表示背部意义的“北”,后来为了表示方位而创造了带有的“月”旁的“背”。表示水果橘子的“桔”,其形成过程与“背”字的产生相似,是一个民间后造的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