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常常出现带有人名前缀“妇(帚)”的字样,例如“妇好”、“妇妌”等。由于这些名字都带有“妇”字前缀,故而认为这些人名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但实际上,这些人名中的字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妇”,而是另一种写法相近的字——“帚”。在商朝,“帚”字象征着,特别是和祭祀权。我们暂且将这个字视作“帝”。这一观点源于殷商始祖(帝喾)头上所佩戴的羽毛的象征意义。这个字从甲骨文透露出的意味,与我们所理解的妇女的“妇”字截然不同。当武王伐纣,周族人商朝后,为了削弱商朝遗民对商朝的崇拜,故意把这个代表商朝的“帝”字解读为打扫卫生的工具——“帚”。此后,误将“帚(帝)”解释为“妇”,使得原本带有此字的商朝帝王身份被误解为武丁的妻子。但实际上,“帚”字在商朝代表着与武力,而非简单的家务劳动。到了周朝,“帚”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清洁工具的代表。当涉及甲骨文中的一些特殊字符如“侵”,如果将其中的“帚”理解为清洁工具,那么其含义似乎有些牵强。如果我们明白这个“帚”实际上是代表权力的“帝”,那么这个字在“侵”字中的含义便是用武力征服和控制牛群的意思。这样看来,“帚”字在商朝代表与力量,而在周朝则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清洁工具的名称。甲骨文中包含大量带有“帚(帝)”字样的人名,实际上是因为一个人可能在甲骨文中拥有多个称呼。例如商汤也有多个别称。商朝的帝王拥有多个名字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甲骨文中的其他字符如井与庚、力与履等的关系,涉及到古代汉字的发音变化与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变化,这一现象也与古代的语音变化密切相关。“妇好分娩”的甲骨文记录实际上并非关于分娩的记录,而是关于商王武丁冥祭先王商汤的仪式。“妇好”实际上并不是武丁的妻子或他本人(关于这点已在其他文章中详述)。甲骨文中带有人名前缀的字样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