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2025-03-2112:19:34生活经验0

“格物致知”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一句名言:“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就是说,想要真诚心意,必须先致力于了解事物,通过对事物的探究来获得知识,进而使心意真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对这一理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提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我们要达到知识的境界,就必须通过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其内在的原理。

朱熹与他的弟子曾就这一问题展开对话。弟子问及关于“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以及两者的先后顺序。朱熹引用了程颢的观点,解释道:“格”即接触、到达,“致”即获得。也就是说,先接触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学问。“格物”为先,“致知”为后。但若我们能将大道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来穷尽大道的奥妙,那么我们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将更为深入。

弟子进一步提出疑问,世间万物千差万别,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种类繁多,难道需要获得的知识也如此众多吗?朱熹解释道,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引用了程颐的观点:“万物皆备于我”。这意味着人类天生具备与万物相对应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每探究一物,就能激发我们内在的良知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我们的内在潜能也会被逐渐激发,最终获得真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了通过实践探究来获得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接触并研究事物,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它,进而获得知识,使心意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