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完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他对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出了新《春秋》,这本书也被称为《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孔子作《春秋》的本意,借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因为“世衰道微,邪说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即用“著书”来“寓褒贬,别善恶”。
关于《春秋经》,因为字数少,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种注解,称为“传”。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春秋经》学共有五家“传”传世,分别是:《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但后《邹氏传》与《夹氏传》失传了,剩下的三家被人们通称为“《春秋》三传”。
至于“春秋笔法”,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某事或某物的不同用字表达。而且《春秋经》极其精简,对于赞美的事情会详细记载,对于批判的事情则非常简略。
举例来说: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天王狩于河阳。”
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发生了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晋胜楚败,晋文公随后举行了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在记载各国排序与称呼上,盟主晋国放在首位,其次是齐国,然后是宋国。宋国在周朝上是“宾客”,称其公,地位仅低于晋国和齐国。
“秦国”被写成“秦人”,因为在春秋前中期,中原视秦楚为蛮夷,不会称其二字爵位,而是称其为“秦人”、“楚人”等,这是一种蔑称。
重点是最后一句,“天王狩于河阳”,这里对周天子有所避讳。
《左传》对此解释是:这次会盟是晋文公召见周天子,让周天子以诸侯的身份参与见自己。孔子认为此举不合礼数,于是用“狩”为周天子避讳,“狩”意为周天子出去。此笔法也被后人学会。如北宋时期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带走北方的事件,“北狩”二字代替真实事件。再如,《春秋·隐公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中的“薨”,意为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如果熟悉鲁国历史就知道鲁隐公是被杀的应该用“弑”字。鲁隐公本是庶子本无继承权但因太子允年幼于是代掌国君之位但公子挥来找鲁隐公要求杀死太子允鲁隐公拒绝了他的请求结果被公子挥污蔑陷害当年十一月鲁隐公前往大臣蒍氏家里公子挥趁机杀了鲁隐公太子允上台后为了掩人耳目又蒍氏名弑君让蒍氏当了
再对比晋灵公与赵盾的例子晋灵公时期赵盾掌握军政势大晋灵公想除去赵盾赵盾避难逃到国境边然后赵盾族人赵穿带兵杀死晋灵公赵盾听说后又返回国都继续当晋国太史董狐知道后在史书上写下赵盾弑其君并公示群臣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董狐反驳说其为正卿军政都在其手其二赵盾没有出晋国证明赵盾在后面操作其三赵盾没为晋灵公杀赵穿《公羊传》对此进行解释并指出鲁隐公的被弑是事实同时指出国君被杀了臣子要杀贼如果不复仇就不是君臣关系臣子除为国君复仇外还需要安葬国君赵盾身为晋灵公的臣子没有为晋灵公报仇确实应称为弑反观桓公和公子挥他们的做法孔子在《春秋》中只用薨字而不用弑字这就是春秋笔法 再用一例说说孔子眼中的弑 《春秋》记载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许悼公有病饮太子的死了最终结果太子奔晋 《春秋》给太子的定义就是弑君理由是太子违背了礼什么是礼呢 君有疾吃臣先尝有疾吃要子先尝之如果君未康复直接吃死亡可以定义为弑假设太子真想弑君肯定会有严密安排至少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