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窑油滴天目盏与乌金釉玉毫盏的探讨
斗茶,这一始于唐、盛于宋的雅玩,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享受。宋代,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从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到蔡襄的《茶录》,再到黄儒的《品茶要录》,可见当时斗茶之风极盛。在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更适宜进行斗茶活动。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清幽之地。
古代的斗茶者多为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斗茶过程中,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内容包括品评茶品、执行茶令以及茶百戏。其中,汤色的鲜白与汤花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评判的关键。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能匀细,久久不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咬盏”。反之,汤痕出现的早晚则反映了茶汤的优劣。有时,即使茶质略次,但用水得当,也能取得胜利。斗茶需要充分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
斗茶离不开黑瓷茶具,其中福建的建窑盏最为人称道。建窑盏以其黑紫之色、敞口斜壁、圈足的特质,成为斗茶的最佳伴侣。其中兔毫盏更是名重一时,其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更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汤花。除兔毫盏外,还有鹧鸪盏、油滴盏等,都适宜斗茶。建窑的产品也供宋代内廷使用。
古人还会在斗茶时行茶令,吟咏与茶有关的故事和诗词。还有一种有趣的环节叫茶百戏,即分茶,考验将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这是一种与琴、棋、书并列的士大夫崇尚的文化活动。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前,会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斗茶在元代以后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又复兴。如今的一些“斗茶”虽与古代有所不同,但仍反映出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