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声乐理论中,我们常常会谈及歌唱的腔体,其中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以及胸腔共鸣等部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内有喉腔、咽腔以及鼻腔共鸣等更为细致的划分。要理解声音的传播,我们必须认识到介质的重要性。这个介质可以是空气、水或是金属等物质,而且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在真空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关于头腔共鸣,很多人可能会误解为声音是在头部空间发出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比喻性的描述。我们的头部包含了大脑和脑液,这些确实可以产生轻微的共振,但头部并不是声音传播的主要空间。
在唱高音时,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声音变得尖锐刺耳,不够圆润。这往往是因为没有合理运用共鸣腔体来放大音量、美化音色。就像一个精细的乐器,拥有众多的共鸣腔体,不同的腔体能够产生不同的发声效果。要想让这些腔体产生共鸣,就需要打开连接它们的通道。
具体如何操作呢?
1、打开口腔
要让口腔产生共鸣,可以想象打哈欠时的状态,让咽喉部保持放松。口腔是共鸣腔体中最容易调节的,可以借鉴播音主持的技巧,提笑肌或颧肌,打开牙关,挺起软腭,放巴。
口腔和咽腔是互相连接的,它们之间的通道可以用半打哈欠的方式寻找。
2、打开鼻腔
鼻腔的打开有利于产生鼻腔共鸣。可以想象打喷嚏时的状态,此时鼻腔会非常通透。在唱歌时,要保持这种状态。
3、打开头腔
打开头腔需要先打开鼻腔,让声波能够进入头腔,产生共振。此时软腭和头会自然上抬,声音可以沿着上颚传递到头腔、鼻腔和咽喉腔。
4、打开胸腔
也就是打开肺部。当深呼吸打开咽喉腔时,胸腔也会同时打开。声波进入胸腔可以让低音更加浑厚有磁性。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放下舌骨并向外、向下扩张,逐渐打开。然后挺起胸膛,双肩后展并放松,让胸腔逐渐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