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在致知,后面是什么

2025-03-2200:59:09生活经验0

在第八个航天日到来之际,我们以“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为主题,赞扬广大航天人持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一特殊日子,旨在鼓励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积极构建外空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格物致知”是哲学的重要理念,历史可追溯至明代。那时,王阳明被先哲朱熹的著作深深吸引,向往其中的“格物致知”学说。这一理念源于宋代大儒程颐和朱熹,强调通过探究事物获得真知。朱熹将《大学》篇中的“格物致知”解释为研究事物可以获得知识的过程。

要深入理解“格物致知”,我们需要解答三个问题:为何研究事物、获得何种知识、以及如何格物。物中藏有理,探究事物是为了揭示其背后的道理和规律。朱熹将格物分为即物、穷理、至极三个层面,其中穷理为核心。在朱熹看来,探究外物的方向与回归内心的趋向并不互斥。

“知”不只是知识,更是内心的道德律。宋儒更强调“知”的道德层面,如同康德所说,作为“理性人”,我们内心充满道德律令或天性。这种律令并非后加,而是先天存在,需要我们去启发、体悟、思索。

“格”是过程,需要探究与积累。程颐提出,要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有贯通之处。这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和学习原理,要求学习者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网络而非碎片。

“格物致知”不仅是儒家本体论和道德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它强调身与心、物与我的贯通,体现出哲学的关联性特征。今天,以“格物致知”为航天日的主题,表明我们正在遵循这种精神,致力于探索宇宙、实践出真知。这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探索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