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照体裁分类
1. 古体诗
古体诗泛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其特点在于不讲究对仗和平仄,用韵自由,形式灵活。其发展脉络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1)先秦时期的古体诗有多种形式,如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其中,《诗经》以四言为主,《长城谣》是五言诗的代表。
(2)乐府诗源于西汉,是乐府官署采集或创作的乐歌。它也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所作的诗歌。例如,汉乐府的《上邪》和《孔雀东南飞》都是著名的乐府诗。
2. 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其在句数、字数、平仄和押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1)绝句通常为四句,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分为五绝和七绝。前两句多写景,后两句多抒情。
(2)律诗通常为八句,分四联,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需要对仗。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即五律和七律。还有排律,其至少五韵十句,多的可达百韵。
3. 词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起源于南朝,盛行于宋代。主要用于为乐谱配词进行歌唱。填词所选的调子称为词牌。词的基本特点包括:调有定格(固定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和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根据字数不同,词可分为长调(91个字以上)、中调(59-90个字)和小令(58个字以内)。词可以分为单调和双调,双调即分为两大段,两段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而单调只有一段。
4. 曲
曲又称“词余”,以元代的成就最高。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来,在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散曲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
二、按照表达方式分类
诗歌可以按照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议论说理诗(哲理诗)。
1. 叙事诗
叙事诗既叙述故事,又表达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便是一个例子。
2. 抒情诗
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和咏史诗等。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 议论说理诗
这类诗歌将议论融入诗中,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哲思和理趣。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三、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以送别抒怀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