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为我们的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然而也有一些成语较为生僻,知道并正确运用的人不多。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时代变迁,一些成语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机会减少。比如今天要介绍的成语——“方枘圆凿”,不仅含义深奥,而且很多人连正确的读音都有问题。
一、如何读?
这个成语中的“方”和“圆”自然不会读错,需要注意的读音是“枘”和“凿”。其中,“枘”字读作ruì,指的是榫头,即家具或建筑中的凸起部分。在古代,家具和建筑主要采用榫卯结构,这是一种通过榫头和卯眼相互咬合来连接木结构的方式。
至于“凿”,正确的读音是záo,并没有其他旧读。在现代建筑中,虽然榫卯结构的使用已经不多见,但这个成语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如何理解?
由于现代建筑和家具连接方式的变化,这个成语逐渐变得生僻。但其实只要理解榫卯结构,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成语。枘是榫头,凿是卯眼,它们必须互相匹配才能连接两个部件。
这个成语比喻人与人之间的观点或性格不合,无法相容。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不匹配。例如,用方形的榫头去配合圆形的卯眼,自然无法紧密连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观点或做法的不合拍。
三 文化知识
随着生活方式和物品的改变,我们的知识结构与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古代,还有许多与榫卯结构相关的成语,如“量凿正枘”和“量枘制凿”,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榫头卯眼需要完美配合。这些成语告诉我们,在办事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一定的规矩,不能随意妄为。
值得一提的是,“方枘圆凿”这个成语出自屈原的《离骚》。宋玉作为屈原的学生,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他用这个成语比喻屈原的品德与朝中那些小人格格不入。在古代文学中,这个成语非常常见,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合。
四、成语的用法
虽然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似乎有些卖弄,但在古代却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孟子荀卿列传》里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差异和不合。虽然榫卯结构在现代已经并不流行,但这个成语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