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从草木到人间神祇的奇幻旅程
钟馗,这个名字在画史中屡见不鲜,关于他的身世、传说、怪谈版本众多,最早在晋末的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其斩鬼的描述。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孔子、武王不同,钟馗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起源有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源于名为“仲葵”的菌类植物,另一种则认为他源于驱鬼傩舞中的锥形“终葵”。
经历了漫长的“人化”和虚构过程,到了唐朝,钟馗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据传唐朝的皇帝曾梦到他。而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在吴道子笔下的形象。
据宋代的《梦溪笔谈》记载,唐开元年间,玄宗骊山讲武后病倒宫中。一日梦中见到一作乱,又有一大鬼捉并剜其目、吃其肉。当玄宗问及大鬼姓名时,被告知是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玄宗醒来后病愈,并召画师吴道子绘出此梦,从此钟馗的形象被流传下来。关于钟馗是“武举不捷之士”有两种解读:一是未中武举,二是武德年间科举失利。这使得他的身份既可能是武生,也可能是文人。
在文士版的传说中,钟馗是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因相貌丑陋被革除进士功名,刚烈耿直的他选择触柱而死。死后朋友为其,并得到高祖的厚葬和天帝的封赏为斩鬼之神。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极端强烈的性格和大开大阖的戏剧为后世演绎和审美创造了丰富的素材。与传统文人塑造的温润、中庸形象不同,钟馗的故事融入了东方的浪漫色彩,情景震撼人心。
宋元以后,文人阶层对钟馗的形象有着深厚的喜爱。唐宋之际,草根与精英阶层共同将钟馗推上了神坛。钟馗传奇塑造了一位人、鬼、神三位一体的民间偶像。他不仅负责斩除冥界,还因曾为读书人的特殊经历被视为正义化身和守护神。他的象征意义在文人阶层中被泛化,可以代表忠贞守节的志向或怀才不遇的入世情怀。在民间与士夫两股绘画潮流中,钟馗的形象正邪相宜、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