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古籍的深处,有一句话名为“抱残守缺”,源自清代江藩的《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这句话,犹如一道镜子,映照出那些执着于旧观念,不愿接受新知的灵魂。我近期反观自己的文字,惊觉自己似乎也步入了这条路径。
我曾坚信自己是个永远不会被这个词所触及的人,但现在看来,我对自己的评估过于乐观了。回顾近期所写的一系列文字,我发现我的思想似乎被一种无形的桎梏所束缚,那就是“抱残守缺”。我将从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一方面,关于“抱”与“守”。这两个动作描绘了一种封闭、陈旧的思想状态。当我审视自己的文字时,我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观点往往局限于几种陈旧且大众化的观念。尽管有时我试图从新的角度剖析问题,但大部分时候仍显得缺乏新意。这警示我,我的思想正在逐渐走向保守,排斥新事物,缺乏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关于“残”与“缺”。我发现自己现在无法完整回忆起任何一篇完整的文章或技艺。就连赖以谋生的财务技能,也无法在脑海中完整呈现。我所写的文字,更像是脑海中零碎的只言片语。这使我反思,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并未真正静下心来系统学习新知识。我现在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等仍停留在学生时代,缺乏实质性的成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接受自己的这种状态。既然已成为抱残守缺的人,那么接受自己的所有缺点,才能真正认清自我。我曾见过满天星河、满船清梦,但现实是残酷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或许只是残缺。这些残缺或许陈旧不堪,但也可能蕴真正的精髓。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人生所能留下的最后回响。
对于所有的知识、认知和创新的思考,我既看到其作为财富的宝贵,也看到其作为的束缚。我认识到自己终将成为一个顽固的人,但这不妨碍我珍惜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无论这些坚持多么残缺,它们都是我饱受的人生中留下的印记。
最终,所有的事物都会随时间消散,又何必为此纠结呢?我只希望在此留下一家之言、肤浅之见,虽可能贻笑大方,但望看官们海涵。无论如何,我将继续探索、前行,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不断成长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