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之际,冬至的脚步逐渐临近,气温骤降,人们纷纷穿上御寒的衣裳,而路边的树木已褪去了繁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挺立。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每到冬日万物凋零之时,总有那么一些植物顽强地抵御住严寒,依然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顽强”的植物仿佛拥有了人们向往的高尚品格,文人墨客们不断咏叹它们的美好品质,其中,“岁寒三友”便是典型的代表。那么,松、梅、竹究竟是从何时开始被称为“岁寒三友”的呢?其寓意又是从何而来?文人们是如何演绎它们的故事的呢?
“岁寒三友”的说法源于绘画主题,最早出现在宋代,此前在魏晋时期,梅花曾遭受轻视。每到冬日,迎寒而立的松树总会引发人们的赞叹。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由此可见,松柏在古人眼中,早已成为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历数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解释了这一现象,他提到君子们砥砺自我,就像冬日的松树一样坚韧不拔。由此可见,经冬不凋的松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士人自我砥砺的寄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赞颂松、竹抗寒品质的诗篇层出不穷,不过在这一时期,梅花还没有像松、竹一样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反而成了松、竹的对立面,代表“一时之艳”。
唐代以后,人们对梅花的看法有所改变,开始注意到它和松、竹一样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诗人们将三者并列而论,如张谓的《早梅》诗便赞美了梅花的耐寒品质。而在唐朱庆馀的《早梅》诗中,更是将松、梅、竹并举,可以说是“岁寒三友”组合的雏形了。
南宋初期,“岁寒三友”的说法逐渐明确。有学者认为最早是由周之翰在《爇梅赋》中提出。此后,“岁寒三友”大多出现在与画作有关的诗文中。南宋以后,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极多,名家辈出。
除了作为绘画主题,“岁寒三友”在古代文化传统中还有着更深的含义。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与“岁寒三友”一同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和自我期许。“岁寒三友”取象于三者不惧严寒的品格,以喻士人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志。
这些植物组合也是民间工艺的经典图案和吉祥的象征。在艺术品上,“岁寒三友”常作为吉祥图案出现,《红楼梦》中就有记载。除此之外,“岁寒三友”还出现在民间家具的边缘装饰中,如漆器家具等。这些图案寓意着生命力旺盛、多子多孙以及长寿等吉祥寓意。
“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的精神伴侣和故事传说中的主角。如《西游记》中的一段关于植物成精的情节就展现了松竹等植物的雅趣和高尚品质。“梅花精”的故事也在一些古代小说中展现梅花化为女子后展现的高雅品质。最后提到林逋一生植梅放鹤的故事也展现了文人墨客与植物的深厚情感联系。“岁寒三友”成为了他们自我表达和自我期许的重要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