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字探源
“便”是一个多音字,读作biàn或pián。在《说文解字》中,它被解释为“安也”,意为人有不安适的时候就改变不舒服的状态。其字形结合了“人”与“更”,展现了其本质含义。
在金属文字中,“便”的字形展现出左边是“亻”(人),右边则结合了“丙”(打更用的木梆子)和“攴”(手持械具作击打状)。而在小篆中,其字形变化不大,但隶书却将右半部分误写为“更”字,这一写法一直延续至今。
也有一种解读认为,“便”字由“人”和“更”组成,表示人的生理代谢,即大小便的意思。这只是其中一种解读,值得我们探讨。
说到“便”,不得不提的一个成语是“大腹便便”。这个词在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边韶传》中已有记载。书中描述了一个叫边韶的教书先生,他虽文才横溢、口若悬河,但体型肥胖,尤其是腹部。他的学生们曾编了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这个故事颇具趣味性。边韶醒来后得知学生的顺口溜,便机智地回答了几句,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们的。
“大腹便便”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尤其是腹部。它含有贬义,有时也用于形容不劳而获的人或官僚等。而“便便”这个词则形容肥胖的样子。
在成语辨析中,“大腹便便”和“脑满肠肥”虽然都用于形容肥胖,但它们有所区别。“大腹便便”更注重描述肚子的样子,而“脑满肠肥”则更多强调体肥腹大,以及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状态。
“便”这个字蕴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