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而化之”的理解
在经典文献《孟子·尽心》中,有这样一个渐进的形容序列:“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些词语构成了一个道德和人格逐渐升华的过程。
对于“大而化之”,传统的解释往往侧重于其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意义。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内心的胸怀、见识和境界,是人们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显现的体现。所谓“大而化之”,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能够化解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轻易地便能达到,它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修养与磨炼,最后才展现出的大智慧和博大的胸襟。在内心深处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后,自然而然地便能展现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风采。如同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万物,让万物生长,展现出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和大度包容的气度。而这与简单的粗心大意或疏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真正能够“大而化之”的人,往往是我们的贤人或圣人。他们的道德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人格魅力让人感叹不已。而如果我们将“大而化之”理解为有的人说话做事不够谨慎、疏忽大意,我觉得我们可以将其中的“化”字改为“话”,即为“大而话之”,表示其说话随意,办事马虎。然而这并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大而化之”。“大而化之”所代表的是一种高尚完美的人格魅力。与之相较,“大而话之”则是描述某些人在生活中的疏忽与随意态度。前者追求高远境界,后者则可能缺乏深思熟虑和严谨的态度。这便是我对两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