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奥秘,真是无处不在,妙用无穷。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借助其智慧来应对各种情况。
今年立春的日期出人意料地提前了,寒冷的冬季已悄然离去。我身边的朋友们对此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惊讶于我每天都能如此早地起床——五点,而他们却做不到。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条个人经验:每个人都有一个潜在的“阀点”,一旦达到并突破这个阀点,做起任何事都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易经》所揭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规律,简单易懂,但实际操作中,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灵活变通。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个关键的“阀点”,只有打开它,我们才能应对各种情况,随机应变。
这个阀点,其实是你个人能力和认知的极限。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理解和接受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东西,一旦超出这一范围,他们可能会无法理解,甚至怀疑和拒绝接受。
《庄子》的逍遥游开篇便提到了认知差异带来的见识上的差别。斑鸠和燕雀的小知,无法理解鲲鹏的大知,因此它们会嘲笑和讥讽鲲鹏的远大志向。庄子曾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就告诉我们,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冰的存在,井底的青蛙无法理解大海的广阔。
在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他们坚信自己经历过的和想象的就是真实的,而对于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他们往往会认为是错误的。孟子是一位精通《易经》的学者,他曾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意味着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该反思自己,从自身寻找原因。
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见识的短处和能力的不足时,你才会产生改变的决心。当你的认知发生转变时,那个“阀点”才会被打开。这时,你才能释放固有的思想,获得真正的变通。
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是通过长时间的经验和经历逐渐形成的,所以非常顽固。要想立刻改变并不容易,需要时间慢慢调整。正如《易经》坤卦所说:“履霜坚冰至。”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余庆,而积累恶行的人家则必有灾祸。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长期累积的过程。
《易经》的变化是逐渐实现的,一爻接着一爻变化,这是规律。好的习惯积累久了会带来好运,而坏习惯不加以控制则可能导致失败。
回到最初的问题,朋友们好奇我是如何做到五点起床的。他们只看到我现在能做到,却没看到我过去几年的努力。改变熬夜晚起的不良习惯并不容易,我为此努力了数年。睡懒觉是我多年来的行为阀点,突破它需要长时间的挣扎和努力。今年我终于做到了,一旦突破这个阀点,就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现在让我再睡懒觉也睡不着,五点自然就会醒来。在寅时,我能感受到天地之间的阳气,这使我头脑清醒,整天精力充沛。这是那些习惯赖床的人无法体验的精神状态。认知和行为上的阀点被打开后,无论做什么都会变得得心应手,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