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作为我国的传统历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又被称作阴历、华历、夏历和汉历等。在古人的观察与想象中,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因节气、农事、花期和时辰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别称。
正月,是新年的开始,有着岁始、新春的称呼。在古时也有“端月”之称,寓意开端伊始。
二月,随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地开始吐绿,万物迎春。二月有了如月、杏月、仲春等美丽的别称。
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三月也被称为桃月、蚕月等。
四月,槐花盛开,梅雨绵绵,有着槐月、梅月等别称。也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因此又有孟夏之称。
五月,家家户户悬挂菖蒲以避邪,榴花怒放红似火,因此五月被称为蒲月、榴月等。
六月,荷花盛开,正值酷暑时节,有着荷月、伏月等别称。
七月,七夕佳节来临,瓜果成熟,有着巧月、瓜月等别号。同时是秋季的头一个月,所以又有新秋之称。
八月,桂花飘香四溢,秋意渐浓。因此八月也被称为桂月、壮月等。
九月,菊花竞放,深秋已至。因此九月有着菊月、深秋等别称。
十月,霜降初冬季节来临,芙蓉显。因此十月被称为阳月、孟冬等。
十一月,葭草吐绿芽,正值初冬时节。因此十一月有着葭月、冬月等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