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读qian还是qing

2025-03-2507:04:43常识分享0

“‘倩’这个字,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个字不仅读音多变,还承载着多重含义。当它读作qian,四声时,代表的是美丽的意象,如诗中所描述的倩影,倩兮。而当它读作qing,也是四声时,则与请人代劳有关。

回想起老家农村的往日情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手工化。挑水用的是扁担,浇地用的是牛车,割麦用的是镰刀。到了麦收时节,人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用平板车拉麦子,再借助铡刀、石碌碡等工具完成后续的脱粒扬场工作。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被亲切地称为“打倩工”。

在农忙季节,乡亲们会自发地互相搭把手,支援对方。这种援助完全基于自愿,无需言语,左邻右舍们就会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这种互助活动在老家邳州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一种传统。它的本质是扶贫助困、同舟共济,不求回报,只讲求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互助。

农忙时的“打倩工”尤为常见。几家人的牲口、大车、犁耙等工具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盖屋时,邻里们会纷纷前来帮忙,从活泥、摔土坯到伐木、运沙,再到垒墙、上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这种互助精神是如此的珍贵和感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家庭结构和人心也在发生变化。“打倩工”这种民间互助式劳动逐渐销声匿迹。这个熟悉而亲切的词语现在听到的也越来越少,不禁让人心生遗憾。

回想起那些乐于助人的乡亲们,如培朋叔,他擅长打坯支锅,总是乐于为村民们提供帮助。他的身影和那种互助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美好回忆。

老家的习俗中,儿女亲家互称“亲家”,方言中也读“qing”,这曾让我误以为“打倩工”是亲家之间的互相帮助。“打倩工”实际上可以追溯到《诗经》,展现了邳州历史、人文、俚语、方言的悠久沉淀。

如今,“打倩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日渐式微。但愿我们能够铭记这段美好的历史,传承那种互帮互助的精神,让社会充满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