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基石: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君子之道的体现。当我们提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我们深知这里的“大学”并非指现代的大学或高等院校,而是一种大人之学、君子之道。
这种学问,并非高深莫测,实乃关于君子之道。梅贻琦、潘光旦先生曾言:“乍一看来,今天的大学教育似乎与‘明明德’、‘新民’的意思不大有关系,但细究之,可见今日的教育始终未能超越这两条原则。”此言极是。
在教育领域,除了经济产出的衡量,更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人完善——所谓“”的成果。教育还承载着凝聚人心的责任。比起人们熟悉的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人文红利这一新概念更能凸显教育的重大价值——个体的人格完善和的人心凝聚。
受教育者的个体完善与的人心凝聚,都是造福的根本贡献。而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对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的探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大学的获得与真正的君子境界尚有一段距离,“大学之道”的重要性与本质愈发凸显。
什么是“好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无疑是一件好事。从有学上到有学上好的转变,意味着在解决数量问题后,质量和内涵发展成为了关键。关于“好学”的定义,不仅仅是学得好的意思,更在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姿态。教育者应强调学习者作为终极主体的地位,采用各种方式助其学习。最终的评价标准在于是否“学好”。
怎样才算“学好”?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其实包含多个层面的理解。第一层是传统的认知,好好学习、学得好成绩等显性指标。但这是第一层境界,如果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层是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强调好奇的心态、好学的习惯等内在动力。第三层则更重视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所谓“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这三层境界由内而外递进,不断深入教育的核心处。
教人为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方法和过程的好。“教人学好务须”。真正的教育最忌机械化不仅要看目的还要看方法不仅看当下还要看长远的影响。教育者应有敬畏之心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原因和过程因为教育的成果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
总之教育是一项大学问。《在明明德》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洞见值得我们深入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