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这座烟火与仙境交织的城市里,人们置身于天地之间,寻求一方安身之所。在这其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神祇,那便是土地公。
对于泉州人来说,盖房子或购置房屋并非简单的建筑行为,而是被称为“建江山”。在这个地方,“厝”即房屋,与家息息相关,常常被视为同义词。人们对房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入住新房或开业之前,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习俗仪式,即请土地公,也称为“安”土地公。这个仪式立刻让人联想到祈求家宅平安的美好愿景。
“安土地公”的仪轨中融入了许多敬畏与的元素。要用精致美观的篮子或箱子将土地公神像请回,全程需用红布严密遮盖,以免神像灵气。这一过程中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细致理解。
仪式的举行还需依据生辰八字择一黄道吉日与吉时。备好丰富的供物后,按照仪轨请神、安神。仪式包括揭开红布请神、以新毛笔开光点眼等环节。还需设立香炉祭拜天公,体现人“天尊地卑”的思想。通过闽南传统的掷笅方式问卜,确认土地公神明是否到来。
完成安土地公的仪轨后,主人家才算得到土地公的许可,方可入住或使用房屋。这不仅是主人家的重要喜事,也是他们与神明和谐相处的象征。通常会连续几天祭拜土地公,并宴请亲友共享喜悦。
其实,这一过程也是人们努力与环境和谐、与世和谐相处的体现。即使完成了安土地公的仪式,房子也还不算完全属于主人家所有。在闽南,还有一项更为隆重的“入厝”仪式等待举行。在此之前,主人家会谦称自己是“借住”在土地公的庇护之下。
许多家庭会选择在重要的人生时刻,如子女礼、儿子娶妻等喜庆场合,与“入厝”仪式一同举行。常有主人家说自己的房子是“借住”了十几年。这种对天地神明的谦逊退让,无形中塑造了人们善于与人和睦相处的智慧。
“入厝”的仪式更为隆重繁复。在闽南语中,“入”和“立”同音,“入厝”也称“立厝”,寓意成家立业。这一仪式的举行同样需要慎选良辰吉日,并要请更多的神明共同见证。
仪式中要到村里的宫庙请来境主神,设立神案供奉。这不仅是对保家卫国神明的敬奉,更是对家国英雄和华夏文明的崇敬。供品和金纸等物品也要更加丰盛,依次祭拜天帝、境主神、土地公、门神等。
仪式中还有几道“关灯”和“开灯”的程序。关灯时,全家人会捧着或挑着象征富贵、红火、添丁、兴旺的物事走进屋里。开灯后进行火炉生火、扫屋、洒铜钱、放鞭炮等仪式。这是因为灯火象征着家的和睦与兴旺,而闽南话中“灯”与“丁”同音,寓意添丁进财。在入厝仪式前,母亲的娘家人和妻子的娘家人会送灯笼来挂,俗称“添灯”。这体现了闽南文化中对娘家和母舅、妻舅的重视与尊重。
最后还有“安床”的仪式,这不仅仅意味着安稳的睡眠,更象征着夫妻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基础源于夫妻关系,《中庸》中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在闽南的入厝仪式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经过“借助”和“入厝”,人们更加地敬畏天地,更加珍惜自己的房屋与家庭的和睦兴旺。人们对自己身边的故事充满兴趣,能够清晰讲述这些传统习俗,是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人根基的源头所在。【曲江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