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砷电热板消解实验方法总结
一、消解原理与试剂选择
-
酸体系选择
- 常用混合酸为硝酸与高氯酸(体积比4:1或1:1),必要时加入硫酸。
- 硝酸用于初步分解有机物,高氯酸增强氧化能力并辅助判断反应终点(冒白烟)。
- 最终需加入盐酸(1:1)进一步转化砷形态并赶尽硝酸残留。
-
还原剂添加
- 硫脲(5%)或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液用于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便于后续检测。
二、仪器与设备
- 电热板:需具备分阶段控温功能(如120°C→180°C→200-220°C)。
- 消解容器:聚四氟乙烯烧杯或锥形瓶,耐高温和强酸腐蚀。
- 其他工具:量筒、容量瓶、移液管等玻璃器皿。
三、操作步骤(以地下水/地表水为例)
-
样品预处理
- 取50.0ml水样于150ml锥形瓶中,加入5ml硝酸-高氯酸(1:1)混合酸。
- 静置过夜,使酸与样品充分反应。
-
分阶段加热消解
- 第一阶段:电热板设置120°C,加热0.5-1小时,蒸发水分并初步分解有机物。
- 第二阶段:升温至180°C维持2-4小时,持续氧化复杂有机物。
- 第三阶段:升温至200-220°C至冒浓厚白烟(高氯酸分解标志),若溶液呈棕褐色需补加硝酸继续消解。
-
赶酸与形态转化
- 冷却后加入5ml盐酸(1:1),加热至黄褐色烟(硝酸残留)冒尽,确保砷转化为三价态。
- 冷却后转移至50ml容量瓶,加入硫脲溶液,定容待测。
四、关键注意事项
-
温度控制
- 消解温度需≤220°C,避免砷以氯化物形式挥发损失。
- 分阶段升温可防止剧烈反应导致样品喷溅。
-
酸安全操作
- 高氯酸与有机物共热易爆炸,需确保初步消解后再加入高氯酸。
- 实验全程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避免酸雾吸入。
-
空白与质控
- 同步进行试剂空白实验,消除背景干扰。
- 消解后溶液应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若浑浊需重新处理。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
- 消解不完全:补加硝酸-高氯酸(每次3-5ml)重复消解至溶液澄清。
- 砷形态转化异常:确保盐酸加入后充分加热至黄烟冒尽,避免残留硝酸干扰还原。
- 仪器腐蚀:选用玻璃陶瓷材质电热板,耐酸且易清洁。
六、方法适用性
- 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食品及生物样品中总砷的消解前处理。
- 检测方法兼容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氢化物发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