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朱元璋建议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是谁,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

2023-09-2119:49:07综合资讯0

在许多描述好多元末明初时代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描绘了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前期发展策略,并被朱元璋认可和采纳。根据这个基本发展策略,朱元璋秘密积蓄力量,不急于称王、称霸,最终平定了其他义军割据势力并消灭了暴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真正的历史中,并非发生了上述的情节!事实上,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发展策略的人并不是李善长,也不是刘伯温,而是另外一位人物!这个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升。
朱升,字允升,出生于安徽休宁迥溪的一个家庭。因为朱升出生在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所以被父亲取名为朱升,寓意着“昌盛”、“吉祥”。朱升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在他们家乡的学馆里教书,并兼顾务农,在当地家境相对不错。朱升从八岁开始,就在几位有名望的讲学先生的指导下,在学馆里学习。
元延佑四年(1317年),当时年仅十九岁的朱升在恩师陈栎老先生的推荐下,通过了县级考试,获得了“秀才”的称号。考中秀才后,朱升返回家乡,在那里继续教书,并在闲暇之余从事农耕。后来,朱升参加了省级考试,并通过了考核,获得了“举人”的称号。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国家级考试做准备。
元至正元年(1341年),当时年四十三岁的朱升终于通过了国家级考试,获得了“贡生”的称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贡生和举生的区别:举生是由官办学馆直接举荐,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考核的人;贡生是出自私办学馆或自学,通过县级和省级考试的考核,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人。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朱升是否参加了殿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获得了贡生的称号。
四年后,也就是元至正五年(1345年),朱升被任命为池州官办学馆的教师。朱升等到五十二岁才去履行职责。三年后,由于元朝政府的腐败以及民众的暴动,朱升辞去官职离开了池州,并与家人移居到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并在那里教书。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正在攻打婺源县时,听到他的一位将领邓愈提到歙县有一个隐士名叫朱升,是一个卓有才学和本事的人。于是,朱元璋决定亲自去歙县拜访朱升,与他探讨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基本发展策略,朱元璋对此表示非常佩服,并将朱升比作当时的诸葛亮。朱元璋见朱升对当时的形势有如此深刻的理解,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担任谋士的角色,在制定军国大计前咨询朱升的意见。朱升成为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为朱元璋扫平群雄、灭暴元、建立明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辞去官职,准备告老还乡。朱元璋想要重赏他并让他留在首都养老,但朱升已经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婉拒了朱元璋的好意,选择了隐居。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后,封赏了一批功臣,其中包括朱升。他被封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和知制诰,成为皇帝朱元璋的专职顾问,朱元璋凡是涉及军国重事都要征求朱升的意见。朱元璋还赐朱升一张“免死铁券”以表彰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