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OLED屏幕手机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然而关于频闪问题引发的讨论也屡见不鲜。多数采用OLED屏的手机,常常面临“OLED伤眼”“LCD更胜一筹”的争议。
虽然“屏幕决定一切”的观点稍显极端,但在OLED逐渐取代LCD的大趋势下,厂商为吸引消费者,纷纷推出各种卖点。其中,高频PWM调光被视为一项重要技术。从荣耀X40到即将发布的OPPO Find X6系列和vivo X90系列,高频PWM调光技术频频出现在各大品牌的旗舰机型中。
值得注意的是,高频PWM调光与低频PWM调光在护眼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理论上来讲,频率越高,频闪越低,对人眼的伤害就越小。如2021款iPad Pro 12.9的PWM频率高达19000Hz,几乎可以视为“完全不伤眼”。而主流OLED手机屏幕的频率通常为360Hz或480Hz,长时间接受低频频闪刺激可能引起眼部不适。
高频PWM调光的普及被视为保护视力的积极进展。尽管如此,为何仍有不少厂商选择使用低频PWM调光呢?这背后涉及到技术和成本问题。要实现全局DC调光或DC+高频PWM调光,需要增加专门的驱动显示芯片或接口,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国产屏厂开始走在行业前列。华为、荣耀、小米等品牌与屏厂联手,推出高频PWM调光屏幕的机型。特别是国产屏在调光方案上的突破,更是给OLED屏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国产屏厂在高频PWM调光技术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三星等国际大厂的前面。
尽管高频PWM调光技术在理论上对眼睛更有益处,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设置激活的阈值仍是一个技术挑战。厂商需要具备良好的调校技术来确保这一功能能真正为用户带来益处。例如,真我10 Pro+和Redmi K50电竞版就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了不同的高频PWM调光阈值。
与此消费者对于OLED屏幕的认知仍然需要时间来明晰。当前全球范围内对于手机频闪的规范尚无统一标准,更多依赖于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期待未来有更明确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屏幕调光方案和参数的呈现。
虽然OLED屏幕手机的频闪问题仍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厂商的积极努力,高频PWM调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保护用户视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厂商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手机时除了关注屏幕技术外,也应关注厂商的研发实力和产品调校水平,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总体而言,OLED屏幕手机的频闪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焦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的规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产品问世。
IEEE 1789-2015行业标准中对于频闪安全的界定也为相关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方向。期待更多厂商能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
无论如何,保护消费者的用眼健康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技术、标准和用户需求三者达到完美结合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健康、舒适的视觉体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