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跨越时代,歌声依旧
在接受采访时,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的团长、81岁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表示,起初曾建议将《少年》换成《同一首歌》,担心老人们无法跟上流行歌曲的节奏。这却让刘西拉回想起了30年前的往事。
回想1985年,刘西拉刚从海外归来,在清华大学担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时,曾与同学们一起演唱当时流行的《同一首歌》。然而在他眼中原本被认为可能显得“软绵绵”的歌曲却深深地触动了他。自此,无论是从《毕业歌》到《同一首歌》,还是如今的《少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旋律,而我们的心中都存有“那首歌”,那便是对于初心的坚守。
生命燃烧的热情
刘西拉特别喜欢《少年》中的歌词“Say never never give up, like a fire”,他认为这句话代表了每个人心中的火焰和决心。刘西拉说这让他想起了初中时期学过的课文《古丽雅的道路》,里面的名言“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是他人生观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年少时还是现在的职业生涯中,刘西拉始终保持着对于学术的热情和投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不熄地前行。
清华学子的奉献精神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共有105名团员,他们都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他们的人生故事都围绕着“振兴”的主题展开。毕业后,他们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理想。例如团员孙勤梧,虽然一直在新疆伊犁工作数十年未回故乡,但这种为做出的奉献和贡献让他们觉得生活非常值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在观看了这场演出后深受感动。他认为这些老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永恒的追求”与当下的“佛系”思想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年轻人在还未变老之前便已经有了早衰的心态,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短暂的满足感,却没有长期的追求和动力。而这位教授认为这些老人追求的是超越个人价值的东西,是对人生的更高追求。
结语
这些平均年龄高达74.5岁的老人用他们的歌声和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使出走半生,仍怀少年之心。他们虽然已是暮年之人,但他们心中仍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无论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对于和的贡献精神都深深撼了我们这些旁观者。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最后的成功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上的收获而是源于内心的实现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