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部门的开放,OK镜(角膜塑形镜)业务的开展越发得心应手。最近有消息称,相关监管部门计划放开一些有资质的机构进入这个市场。” 7月初,一家OK镜经销企业的代表在谈及业务时,对红星资本局表达了乐观的态度。
该代表提及的资质放开,是指近期流传的《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征求角膜塑形镜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意见的函》。其中,对于验配OK镜的机构,不再严格要求“二级(含二级)以上”的条件。
OK镜技术,是通过特别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夜间佩戴,以渐进地改变角膜形态,从而在白天实现提高裸眼视力的效果。常被称为“防近视神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利好的预期,多家研究机构和上市公司对OK镜市场持乐观态度。
调查发现,虽然OK镜的零售价格不低,但其在经销商直接供货的机构中价格相对较低。与高价进口镜片相比,国产镜片在成本与出厂价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这反映了OK镜市场的定价策略和不同销售渠道的利润空间。
眼科专家表示,OK镜适用于青少年视力矫正,其效果在400度以内的近视患者中较为显著。停止佩戴后,视力会恢复到佩戴前的状态。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围绕眼科和OK镜发布研究报告,看好相关上市公司的前景。
作为第三类器械,OK镜的配戴需要经过检查和测试。除了镜片本身的价格,复查和检查的费用也不容忽视。一副OK镜的佩戴周期通常为一年,期间还需要购买专门的护理液。
经销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产品的复购率较高,因为很多孩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可能弄碎镜片。而专门的护理液一年的费用也接近3000元。粗略估算,用户一年的OK镜及相关费用可能高达2万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尽管国产镜片的出厂价格较低,但其毛利率仍高达80%以上。这显示了OK镜市场的盈利空间和行业门槛。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经销商和零售端的利润空间较大。一些公司既与医院合作,也直接向直营店供货。对于定价策略,根据市场和人群的不同,定价也有所差异。在下沉市场,国产低价品牌更具优势,而在高消费地区,进口品牌更受青睐。
行业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一些机构和经销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可能会违规经营。庞大的经销网络也使得行业管理面临挑战。一些不法分子甚至通过回扣等手段来推销产品。
未来,OK镜行业还需在诊疗、销售等方面不断完善。只有通过规范的管理和合法的经营行为,这个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和情况请以官方发布的数据和报告为准。)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陶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