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前后的儿童健康与性早熟议题
随着《健康规划纲要》的推行,儿童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其中,性早熟现象尤其引起家长们的忧虑。据统计,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已达1%,男女比例约为1∶5,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潜在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师马华梅及其团队曾负责一项全国九大城市青春发育流调项目。该项目调查显示,孩子的性发育年龄有提前趋势,女孩初潮年龄较十年前有所提前,男孩的性发育年龄也高于国际同龄儿童平均水平。
在接受环球网健康频道采访时,马华梅医生强调了家长们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性特征变化,特别是在“女八男九”这个关键年龄节点。她提醒,除了避免误服性激素物和基础性疾病导致的性早熟外,日常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环。
性早熟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并可能伴随青春发育变异的情况。马华梅医生指出,外周性性早熟除了可能由外源性性激素类物误用引起外,还常与基础性疾病相关,如性激素的或良性疾病等,需特别重视。
依据国际诊断标准,男孩在未满9岁时、女孩在未满8岁时出现即可视为性早熟。马华梅教授建议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性发育进程,特别是当接近诊断标准年龄时,应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
除了基础疾病,性早熟还会影响孩子的成年身高,并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还发现,性早熟可能增加未来某些癌症的风险。家长应特别留意孩子的发育进程。
女孩从开始发育到初潮期间,男孩从发育到期间,通常需要两三年时间。马华梅医生强调,无论何时发现青春发育提前,都应寻求专科医生的全面评价。若忽视这一问题,延误就诊可能导致孩子失去生长空间。
预防性早熟方面,马华梅教授指出当前城区儿童普遍面临营养过剩、环境污染和激素干扰的生长环境。她建议家长为孩子安排合理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快餐类食物。
关于饮食注意事项,马华梅提醒家长避免给孩子食用含有高性激素的食物,如动物的、胚胎以及部分补品。这些食物中的性激素或样物质可能对孩子的性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治疗性早熟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和物抑制骨龄治疗等。马华梅医生表示,对于疾病原因引起的性早熟,首先应治疗基础疾病;而对于外源性性激素摄入引起的性早熟,关键在于切断刺激源。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希望广大家长能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性早熟这一重要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