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前,我参加了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结果显示我是INFP型人格。我发现,人们对我产生好感的原因,与我并没有许多长期朋友的原因如出一辙。
我之所以受人欢迎,主要是因为我充满好奇心,真诚地想要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我并不真正关心他们身上的那些大众关注的闪光点。相反,我倾向于关注那些被世界忽视的品质。我认为,当人们能够察觉自身被忽视的部分并将其置于中心位置时,他们会感受到喜悦。
我这样做并非为了获取好感,而是因为我对于人们为了管理世界而塑造的角色并不感兴趣。相反,我对这些角色背后隐藏的内在人性更为着迷。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角色最终会定义人们的自我认知,甚至让他们感到压抑。
INFP型人格的人能够感受到他人内心的需求,因此他们往往对他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感受到被真正理解的可能性。我们往往将他们视为救命稻草,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部分。INFP们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一面,他们厌恶虚假,只有他们能够看透并同情我们隐藏在深处的存在。他们帮助我们重新联系到我们被放逐的部分,让我们感受到完整,而不仅仅是看到我们的人格标签。
当人们被看作一个完整的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并开始渴望回到大众的主流认知中。这是因为人们与他人共享的内心强大力量,以及符合非INFP的务实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回避INFP的深刻需求——那些更真实的生活、更少的人格标签、更多的内心探索。不幸的是,许多人在面对自我内在部分时显得力量薄弱,因为他们过于关注人格的外部表现。他们不是INFP。大多数人最终可能会牺牲内在的、永恒的生活,以迎合外部的、暂时性的世界。
对于INFP来说,这种境况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可能会感到被需要和被爱,而其他人则利用他们来寻找失去的自我或部分自我。当这些人回到他们的并找到归属感时(主要是通过INFP所珍视的自我认知),INFP可能会感到孤独。
INFP并不能轻易融入团体,这实际上违背了他们的天性。他们如同住在雾山边缘的遥远巫师,远离世俗的喧嚣,拥有永恒的视角。他们的目光审视让人们感到自由。生活不能一直如此超脱,他们必须回到更现实的境界。
早年强烈认同自己是一名作家之后,我通过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来将我的INFP特质融入职业中。我感激人们对我的爱,并形成一种信念来铭记这份情感,尤其是在爱远离我、不在身边的时候。如果无法将他人的爱深藏在心中,以备不时之需,我会深感不安。现在,我通过写这篇文章来回忆和反思那份爱,它一定是一座心灵桥梁,一种在时空之中找到自我生存策略的方式。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