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外市场拓展的步伐加快,共享单车企业ofo小黄车近期却意外陷入了业务调整的困境。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六月以来,至少在六个或地区传出了ofo开始撤出或暂停部分城市运营的消息。这些消息遍及全球各地,包括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和等地区。业界分析人士预测,这份名单未来还可能继续增长。
早些时候,ofo已宣布退出中东及以色列市场,并解雇了印度分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除了浦那以外的其他城市业务也已中止。
回顾共享单车两大巨头ofo与摩拜的竞争历程,两家企业在国内市场增量见顶的2017年开始拓展海外业务。从东南亚新兴市场到欧美日发达,、橙色单车频频亮相。如今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海外业务就出现了大幅调整。
在共享单车行业出海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挑战和隐忧。除了车辆损坏、市场竞争等问题外,运营成本、人员以及与当地的关系等都成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障碍。特别是在欧洲市场,由于规则严格,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而在东南亚新兴,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用户市场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
面对海外业务的撤退问题,公司需正视背后的原因。除了因“不挣钱、没钱了”等直接原因外,共享单车行业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也是不争的事实。资金压力虽一直存在,但3月刚获得的8.66亿美元融资也表明公司并不缺乏资金。共享单车企业的海外业务更多是作为国内战略的附属战略,旨在为行业低潮期转移公众注意力、提升企业形象。而ofo海外业务的出发点则更注重于“先少量投放、实验市场反应、积累经验”。
从投放数量上看,ofo官方数据显示海外投放数量仅占全球投放总量的1%。尽管如此,ofo仍需正视海外业务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形势下,撤退或许是一种必要的调整,以缩减开支、发展良好的市场并精耕细作。在经营模式上,也需要从粗放转向精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