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北京一月二十三日电(记者丽、通、李华)冰球,又称“冰上曲棍球”。自1924年起,男子冰球就已成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而女子冰球则自19开始被纳入。至于残奥冰球,早在1994年便成为了冬残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冰球这项运动,它的“神韵”与足球、曲棍球以及短道速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注重身体对抗,将力量与激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么,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比赛特点,冰球运动还隐藏着哪些有趣的“冷”知识呢?
场地篇:如何让冰面恢复如初?
冰球比赛的冰面在经过激烈的对战后常常“伤痕累累”。为了恢复其平整光滑,工作人员常常需要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工作。这时,浇冰车便派上了用场。
浇冰车的主要功能包括使用冰铲刮除浮冰、喷洒清洁剂、收集废冰以及用热水填补冰面缺陷。车辆尾部的洒水管会均匀地在冰面喷上一层热水,经过冰面下的冷却循环系统作用,热水与冰面便融为一体,使表面恢复干净平整。两辆浇冰车协同工作,更可提高效率,让整个冰场在短时间内焕然一新。
装备篇:冰球服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站在赛场上的冰球运动员,无论原本的身材如何,都会被厚厚的冰球服包裹得像个“变形金刚”。这层“盔甲”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运动员的安全。
除了头盔和护腿套这些必备的防护装备外,运动员还会穿上罩衫和护腿套等服饰,既美观舒适,又能减少因护具移位或空隙而引发的安全问题。那么,在这形如铠甲的冰球罩衫里,又藏着哪些保护运动员的秘密武器呢?
首先是形如铠甲的护胸,它不仅重量轻、透气性好,更能在运动中的冲撞中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护肘、护裆、护腿等护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坚硬的外壳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运动员免受伤害。
用具篇:冰球的“不球”之处
当我们提到“冰球”,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一个圆圆的球体。然而在冰球运动中,那个所谓的“球”,其实并不是个真正的球。
这里的“球”,其实是一个扁扁的橡胶圆盘,形状类似象棋棋子,又有些像煤球。为什么冰球会如此特别?这背后可有着冰球运动的起源、演变以及冰上运动的特点等多重因素。
冰球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加拿大,早期曾使用过木质扁圆状球体。随着运动项目的逐渐发展成熟,开始使用硫化橡胶制成的盘形冰球。现在的规则中,冰球的厚度、直径和重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个特制的冰球拥有上下两个平整的表面,使其在滑动时能与冰面紧密贴合,增加摩擦力并使控球更加稳定。而比赛中一般选用黑色冰球以便运动员快速锁定位置。青少年比赛则常使用蓝色轻质冰球。为了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所有使用的冰球都需要经过冷冻处理以降低其弹性并保持其稳定性。
玩法篇:冰球可以用手接吗?规则如何?
在激烈的比赛中,除了常规的传球、带球等操作外,优秀的冰球运动员还能用球杆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动作。那么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球员们是否可以用手接球呢?
在国际冰球联合会的官方规则中,对其他球员手接触球的规则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要求。在比赛中球员是可以用手接球的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和要求。当球员用手接住飞来的球时不能持球移动也不能从地上捡起后移动当身体压住球时裁判会立即吹哨此时比赛会进入死球状态双方球员需到指定位置进行争球。因此虽然看似简单的接球动作在比赛中却需要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