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看了一部奈飞电影《2020去死吧》(Death to 2020),该片以不同人物视角,以喜剧的方式回顾了充满挑战的一年。其中,有一个名为“郊区足球妈妈”的suburban soccer mom角色,典型地反映了当下所谓的Karen现象。
Karen这个梗在之前虽然经常被提及,但似乎在2020年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不少热门新闻事件中,Karen的代表被广泛传播,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所谓Karen,她通常被描绘为中年白人女性,常常带有白人,口头禅是“让我跟你们经理说话”,且多数为金发并梳着特别的发型。她们可能、反、缺乏自我认知。
例如,夏天的公园里,一名白人女性因对狗绳要求而报警,引起哗然。此女名叫Amy Cooper,但现在大家都称她为“Central Park Karen”。除此之外,还有因被要求戴口罩而故意朝别人咳嗽的Karen,以及因邻居挂M招牌就报警的Karen等。
Karen这个名字的流行背后,其实与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女孩儿名Karen的复兴有关。但在2018年,这个名字的受欢迎程度大跌,这两年还在持续下跌。
为什么是Karen而不是别的名字呢?这与Karen发音的特性、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些典型人群的特殊性紧密相连。比如,K开头的名字发音中包含的“无声爆破音”,给听者一种严厉感,与某些人的形象相符。
每个小圈子都有个“Karen”,她总是那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当她不在的时候,大家就会互相看着说:“够了,Karen!”这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共识。
而推动这个梗流行的最大力量,恐怕来自reddit等社交平台。比如有人吐槽自己的前妻是Karen,结果引来许多人集体吐槽Karen,甚至有专门的FYouKaren板块。
在解读这个社会现象时,我们不能忽视名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名字如同一面镜子,映持有者的身份、地位以及社会观念。像Miss Ann这样在百年前的形象和今天我们所描述的Karen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那些真正被叫做Karen的真实人物其实深受其害。比如有的人被这一称呼所伤害而愤怒。同时也有法案提出为了保护被恶意指责的人。这些也都让我们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从历史角度看,Karen这个梗是否会像其他曾经的名字一样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呢?还是它会继续存在并继续被赋予新的含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尤其是那些不是Karen的白人女性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梗背后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污名化。而是应该去理解并和Karen们、和这个系统性的不公做。
当meme可以一笑了之的时候,背后的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