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接儿子回家时,广播里正播放着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那飘渺的歌声伴着苏轼的《水调歌头》如诗如画。这首词在苏轼的作品中堪称佳作,尤其是其中的“千里共婵娟”,更是将无尽的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
儿子听着听着,突然问我:“妈妈,‘婵娟’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里指的是月亮。他撅着儿惊讶地说:“原来是月亮啊!我以为月亮好可怕。”
是的,他确实害怕月亮。我从未想过会有人害怕月亮,但看到他那严肃的小脸,我不得不相信。记得他小时候两岁多时,确实非常害怕月亮,害怕到连窗帘都不敢拉开。
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害怕的东西简直太多了,许多都让人难以置信。除了常见的害怕黑、害怕高、害怕理发、害怕等,还有像我儿子这样的奇葩,害怕月亮、害怕吊灯、害怕围巾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不害怕的。
有研究表明,超过90%的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在2至4岁的儿童中,有40%的人至少害怕一种东西;而在6至12岁的儿童中,有43%的人竟然有七种以上害怕的事物。虽然我们知道小时候自己也害怕过很多东西,但看到这些统计数据,还是觉得有些出乎意料。
尽管孩子害怕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普遍的现象。当孩子感到害怕时,一些家长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错误的反应:
一是缺乏耐心,有时会嘲笑或讽刺孩子。这种简单的否定态度对孩子来说毫无帮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恐惧感。因为并不是你说不怕就不怕的,相反,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接纳。
二是纵容孩子躲避。有些家长觉得既然孩子害怕,那就尽量远离那些事物,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怕了。虽然有些恐惧在长大后确实会减轻,但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直面并处理他们的恐惧感。如果忽视孩子的恐惧,那么他们的恐惧将永远无法消除。一味的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
三是将恐惧作为威胁孩子的工具。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但却还有一些家长偶尔会这样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呢?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有效的方法:
一、多给孩子科普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恐惧的事物。大多数孩子恐惧的事物都是具体可感的,如看到的、听到的、的。有时候,孩子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对未知的不了解。我们可以通过科普、增加理性认识来减轻孩子的恐惧感。比如孩子怕黑,我们可以讲解光的知识,讲述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像我儿子小时候害怕月亮,我们通过给他讲解天文知识、带他参观天文馆、用望远镜观察月亮等方式,缓解了他对月亮的恐惧。
二、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还是病态)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更改或消除。系统脱敏疗法应用的是交互抑制原理,即人类不能同时产生对立的情绪。通过使孩子处于放松状态来抑制恐惧的出现。具体步骤是让孩子先在初级的恐惧刺激中,如图片、模型等,逐渐适应后,再接触真实的恐惧对象。在孩子感到恐惧时,要给予他另一种刺激,让他产生与恐惧对立的、放松的、安全的感觉。比如拥抱他、安抚他等。只有产生这种对立情绪,脱敏疗法才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