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与生产效率的区别

2025-04-1706:07:46常识分享0

当内耗严重,员工疲惫不堪,责任不清时,这往往是分工出现了问题。分工是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当务之急。对于效率,管理者必须明确责、权、利的分配。而人的效率发挥,需要的条件更多,这需要人力资源和高层管理者更多的思考和策略。管理就是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如何使效率最大化?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许多人对管理和效率的关系存在误解,不清楚管理要解决的效率问题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从管理理论演变的过程入手,帮助大家了解管理和效率的关系。

分工是让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基础。从泰勒科学管理的起源和要解决的效率问题来看,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分工,这是效率产生的基础。只有企业中工人和机器的生产率达到最大化,即工人和机器的产出达到最大化,才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泰勒用一生的时间所探讨的问题,恰恰是管理的本质问题:管理要解决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产出,也就是如何使生产率最大化。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需要遵循四条原理: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能力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

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是培训企业中每个人的技能和发掘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尽其天赋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事适合他们的等级最高的工作。

接下来,是让效率最大化的关键。权力是的而非个人的,这是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的核心是让权力从个人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回归本身,只有这样,管理效率才会实现最大化。

除此之外,专业化能力和等级制度是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像韦伯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设计,让职位的分工与协作而不是个人的权力成为的核心要素。在国内的企业中,美的集团的管理状态令人欣赏,在职位明确、责任明确、激励明确的管理体系中,事业部经理人展示出良好的职业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源于权力与职位的良好设计。

分利是让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更注重员工激励。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把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目标连接在一起。除了激励问题,还要关注个人投入产出,这也是导致职业围城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