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是恐龙。并非所有恐龙都走向了灭绝的边缘。实际上,只有非鸟类恐龙逐渐消失了,而那些拥有羽毛、空心骨骼并能短暂飞行的恐龙却得以幸存下来,并逐渐演化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鸟类。鸡鸭鹅等家禽,其实都是恐龙的后裔。
不同于许多恐龙宣传图片上的形象,真实的恐龙并不都是绿色的,它们的鳞片也不一定存在。例如,鸟类恐龙或兽脚类恐龙就长有羽毛。化石证据表明,恐龙的种类繁多,颜色丰富,绝非千篇一律。至于恐龙是否是冷血动物,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带有羽毛的恐龙并非冷血,而是温血动物。因为小型的鸟类恐龙行动迅捷,并非行动迟缓的冷血动物,而其他恐龙可能处于冷血和温血之间的状态。
恐龙这一物种贯穿了整个中生代时期,它们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恐龙种类成为主角。我们熟知的霸王龙和剑龙其实从未同时登场,中间隔着数千年的时间。
迄今为止,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1000多种恐龙,但他们认为这些只占了恐龙类别的30%。考虑到化石的残缺和时间的流逝,有些恐龙可能永远无法被发现。通过化石和骨骼的复原,每年大约能鉴定出50个新恐龙物种。
有人可能会想象,既然现在有恐龙蛋和恐龙化石,那么未来我们是否有可能建造真正的侏罗纪公园,让恐龙重新复活呢?答案很可能是不可能的。因为恐龙化石和蛋已经石化,其中并没有恐龙的DNA。而且,由于DNA会降解,即使从其他生物或琥珀中提取,所获得的也仅仅是残缺的信息,远远不足以复活恐龙。
对我们人类来说,应该感谢那颗6500万年前导致大部分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因为在恐龙为主的爬行类时代,小型哺乳类动物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直到小行星引发的大灭绝后,像老鼠的小型哺乳类动物的祖先才得以从地下蛰伏中,开始在地表大胆演化,最终产生了灵长类动物。随后的发展史便是灵长类动物演化出智人,也就是今天的我们。